时间:2014-10-09 来源:中央财经大学校友总会 作者:网站管理员 编辑:网站管理员 点击:次
军队财经 光辉人生
——记运筹帷幄的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校友
运筹帷幄,执掌全军财经。
虚怀若谷,书写光辉人生。
在采访孙志强之前,我们一直怀着忐忑的心情,因为从没有面对面地见过共和国的将军,既有几分紧张,又有几分兴奋。在2008年初春“两会”刚刚闭幕的一个上午,终于与他见面了。
孙志强高高的个子,清瘦的面庞,对人亲和友善,加上身着便装,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一位睿智的学者。一进门,他坚持不让我们换鞋,热情地请我们吃糖果、喝茶,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紧张感消除了。
在孙志强的家中,我们开始了采访。简洁明快的家具、清纯淡雅的国画,向我们传递了主人虽身居高位,却朴素平实的生活信息。
苦中有乐的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氛围很浓,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文革”开始以后,大家都想方设法地自学,自己找书来看,从那时起大家都养成了看书学习的好习惯。
上个世纪60年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过后,国家经济状况不太好,物资匮乏,特别是“文革”时期,学校的正常学习受到影响,整个社会弥漫着阶级斗争,全国的经济更是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在学校食堂里学生一个月只能吃上几次肉,每顿饭一勺菜,冬天不外是大白菜、萝卜、土豆三种,一到第四节课肚子就会叽里咕噜叫个不停。孙志强一米八的个头,那时只有108斤。当时的学生都非常瘦,没有一个人会有减肥的概念。那时同学们也开展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一到冬天,第一场雪下完,房子阴面融化的雪所结的冰可以覆盖整个冬天。在学校操场的西南面,就是现在汽车站的位置,吃过晚饭,同学们围成一圈,面对面地泼出一盆水,地面很快就结了冰,变成了一个冰场,就可以溜冰了。
学校重视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帮老乡割麦子,收庄稼,到京西修水渠,避免了“三门干部”(校门、家门、单位门)的产生。
中财老师给予的人生积淀
中财的老师对待学生就像父母一样,孙志强至今仍记得入学后第一堂课就是系主任张玉文教授讲的《金融学》。她用既亲切又严厉的讲学风格,告诉大家什么是金融,她深入浅出的讲解至今记忆犹新。
随着那场浩劫的全面来临,老师身陷困境,从事最高尚的职业却被定为“牛鬼蛇神”,很多无知的学生都变成了造反派。很多老师晚上参加批斗会,被迫对着造反派的学生们作“深刻检查”,身心煎熬;但他们第二天却依然站在讲堂上兢兢业业的授课,传道解惑。
在谈到在校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孙志强是这样向我们讲述的:“‘文革’时期,学校有位张焕彩副校长,胖胖的,永远是那么和蔼可亲。记不得是哪年哪月哪天,在北楼的盥洗室,大家都在洗漱,听见有学生在喊:“张焕彩来了”。有一个学生居然将对面厕所装满废纸的纸篓,扣在了张校长的头上。粪便污物立刻粘在他的头上脸上,那个学生迅速地跑掉了。老人家回去洗了洗,照常来上班了。我们都感到非常震惊,这是多大的人格侮辱啊!那几天我心里都非常难受。没想到“文革”以后,对这件事张校长却没有追究,他讲道:在那个大的环境下,学生没有什么过错。张校长这种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胸襟,将会影响这个肇事学生的一生。在张校长人格魅力的感召下,他也会慈悲为怀,一生向善。”孙志强多次讲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八个字说起来非常轻巧,做起来难得很啊。但是,这确是我们中财的老师最最基本的品格。中财的老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也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
毕业以后,留在北京和后来回到北京的20多个同学还经常聚会。虽然以前在学校时参加了不同的派系,但是毕业后都摒弃了偏见,没有任何裂隙的聚在一起。之所以能够这样,就是因为中财老师教给我们,对人对事都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这就是中财老师给予我们的人生积淀。
连队生活对自己是很好的锻炼
毕业时国家要求学生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孙志强对于去什么单位、做什么工作全然不知道。记得坐着大卡车去报到,路的两旁全是悬崖峭壁,从北方、江南去的同学都从来没有见过那么高的山,胆小的学生只能趴在车上。
孙志强来到了滇西的步兵团农场,那儿离边境很近。什么都干过,种麦子、伐木、养猪、做饭。
两年后,国家对大学生正式安排工作,孙志强被分配到昆明军区,正式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但仍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他又被分配到连队。凡是带一字番号的部队总是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孙志强被分配到工程兵226团一营一连一排,他们的具体工作是打隧道。孙志强当过风枪手,就是将风镐机架在身上,打洞之后埋上炸药。那时的钻机全是干钻,不像现在的水钻(可以减少尘土粉末的飞溅),干完一天,出来一个“灰”人,整个人除了牙齿是白的,眼睛是亮的,其他完全被灰土覆盖了。
两年的时间,整个连用最简陋的设备,修建5000立方米的山洞,有13个人先后受伤。有一次天快亮的时候,孙志强准备出洞去上厕所。刚出洞,就听见后面“鬼哭狼嚎”,出事了,战友们有的被砸断了脚筋,有的被砸伤了背部。
孙志强认为连队生活对人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今后的工作,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做出决策都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够贴近老百姓,体察民情。一直到现在,周末闲暇时,孙志强也会到农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到老乡家坐一坐,了解一些情况。
运筹帷幄 执掌全军财经
孙志强历任昆明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我们最想问的问题一定是关于他的工作。没想到他却回答说,我的工作很平凡。从军区的财务到全军的财务,有太多的事情,一时间不知从何谈起。在昆明军区的时候,援越、抗美、援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年一个军区到前线轮战,他一直在前线。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战时的保障和供应任务也很繁重。
1985年孙志强从军区来到总部。看到会计报表的时候,非常吃惊,家底太薄了,日子比在军区还难过。他本着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充分调查研究,把全军的“财”理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他做出每个决策之前都要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把方方面面的人:军事院校的人、研究机构的人、持支持意见的人、持反对意见的人,一次、两次、甚至多次,反复征求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使合理的东西碰撞糅合在一起,提炼升华形成最优的方案。
总后勤部财务部在他的领导下,比较早地提出实施了零基预算,集中支付,制定预算、支付款项、监督审计三项完全分立,政府采购,对军人实行保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由于健全完善了规章制度,实施了严格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多年来军队较少出现财经方面的问题。
孙志强说,在过去的工作中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做到了收支平衡,没有一年出现赤字。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都做到收支平衡之外,还有一点小结余。我想,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多么不容易。全国有几百万军队,每年几千亿的费用,还有庞大的资产,管理、使用是一个多么庞杂的工程。
他举例说,去年三军换新军装,这一项举措就可以写一本书。不光是要花一笔比较大的资金,各种思想的交锋,观点、理念的磨合,互相的交流沟通都非常频繁,真是各方面协调的产物。
新的角色 新的征程
谈到刚刚结束的两会,孙志强说两会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的大政方针做了规划。
新当选了全国政协常委的孙志强又有了新的职责,就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现在政治环境很宽松,政协是一个沙龙,是一个平台,政协有30多个界别,历史悠久,可以使不同的声音有一个传递的渠道,使我们的决策更加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政协能够团结一切积极的爱国力量,使不利的因素得以及时有效地化解。他还亲切地对我们说,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反映,随时可以写提案通过他递交上去。除了政协的领导工作外,他还参加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可以出主意、提建议,参与调查研究。同时也参加了军队战略学会的工作,参与军事战略、军事经济战略等研究。
清贫的童年 幸福的家庭
孙志强家中有七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苦,要穿上一件新衣服很不容易,中学以前能穿上黄解放胶鞋就很高兴了。上中学时住校,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由于子女多,父母不可能过多地照顾管教孩子,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所以从小就学会了自力更生。孙志强从太仓小学、苏州第一中学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
他的夫人也是中财学生,上海人,他们一起被分配到云南农场劳动。孙志强到了军队,夫人一直在地方工作。他们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从云南到北京。孙志强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除此以外,喜欢游泳、爬山和郊游。游泳还相当专业,蛙泳、仰泳样样精通,轻轻松松就能游几千米。可能是从小生活在运河边的缘故,他喜欢在江河湖海里游泳,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亲近自然的生活习惯。
给母校和后来人
孙志强说中财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的浓厚氛围和做人的基本准则。
对在校学生的寄语:学会严谨的精神、养成读书的习惯,平平和和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很多学生一毕业就想到大单位去,其实应该从基层做起,发展机会会更好。因为对基层情况了解,今后做事情自由度会比较大,否则很难做到高层,在做决策的时候也容易失误。幻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学校教给了学生方式方法,但真正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干出成绩,还得靠自己。工作伊始,有的同学感觉学的东西用不上,但经过积累,厚积薄发,会体现出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克服浮躁心理的方法就是沉下心来,多读书。
中央财经大学被冠以“中央”两字,在财经院校中独一无二,因而被大家寄予厚望。中国经济学家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很少,希望中财能够培养出经济界的大家。学校也一直在做努力,对学术研究方面非常重视。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30年,这是美好的30年。但现在又处于关键的时期,出现了汇率变化、外资涌入、次贷危机、通涨压力等等复杂的经济问题,中财任重而道远,有培养“大家”的社会责任。
对学校的希望:希望学校更上一层楼,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之材,在社会上知名度更高。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学校一定会办得越来越好。
循前辈足迹 游校园遐思
孙志强向我们聊起学校的发展变化,谈到中财在沙河新校区有1000亩地,如数家珍地说出中财每一任校长的名字。可以看出,虽然毕业40多年了,但他一直在关注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每一步都牵挂着他的心。
孙志强非常细致地给我们描述了六十年代的校园,就像他在指着一张放大的照片给我们讲解。“不思量,自难忘”,因为中财承载了他太多的深情,同窗之谊,老师恩情;因为中财给予了他太多的财富,学术知识,做人之道。
采访结束后,循着孙志强的回忆,我又一次回到母校那个陪伴我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地方。轻轻地向前走着,现实和历史交织在一起:当时的学生宿舍在水塔的西侧,会计系在东,金融系在北,财政系在西,南面是教学办公场所。现在学校食堂的西北角是当时最主要的教学楼,礼堂是一个大教室,北平房和南平房是阅览室,医务所是友谊楼,供留学生居住。
走出校门,一辆16路汽车从眼前驶过,孙志强讲过的话回响在耳边“我们去西直门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16路,那时的车是红色的车身,设施很简陋”。我登上车,当车子愉快地向着高粱桥方向驶去时,我紧紧地攥住了扶手,思绪翩跹,就是在这一条公交线上,走过多少中财的毕业生,多少位部长、多少位行长、多少位总经理,他们通过这条路,走向北京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我们的母校正是在许许多多像孙志强这样身为领导,仍时时关心学校的校友的帮助下,越来越散发出光辉,拥有越来越高的声誉。我们衷心地说一声:谢谢您,孙志强!
(校友工作者协会记者:覃爱玲)